奧地利維也納Vienna | 必看奧地利國寶《吻》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

到訪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第二天,悠哉地享用完早餐後,我漫步前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美景宮(Schloss Belvedere)作為第一站。這座美術館昔日是哈布斯堡王朝將軍歐根親王的宮殿,親王去世後於1752年易主給了匈牙利女王瑪麗亞·特蕾莎。然而在二戰的硝煙中,這座宮殿曾遭到破壞,但戰後的修復工程讓這座宮殿重新焕發出昔日的風采,如今成為美景宮美術館,展示著奧地利藝術的瑰寶,其中必看的就是那幅奧地利國寶級的名畫,克林姆的《吻》。

美景宮(Schloss Belvedere)由三座展館組成:上美景宮(Upper Belvedere)、下美景宮(Lower Belvedere)以及美景宮21(Belvedere 21)。其名Belvedere源自義大利文,意為「美麗景觀的建築物」。美景宮的館藏和展覽涵蓋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藝術,上美景宮主要展出18-20世紀的奧地利藝術品,其中包括著名的《吻》;下美景宮展示中世紀至巴洛克時期的作品,而美景宮21則收藏現代藝術。門票費用為上美景宮16.7歐元、下美景宮14.6歐元、美景宮21為9.3歐元。若欲參觀上下美景宮,則門票為24歐元,詳細票價資訊及營業時間請參閱官方網站

而有些人可能會分不清美景宮跟美泉宮(Schloss Schönbrunn),美景宮是藝術品較多的,而美泉宮又稱熊布朗宮,是花園更加漂亮的那個。

進入上美景宮後,令人驚嘆的The Sala Terrena 大廳呈現在眼前,四尊扛著柱子的大理石巨人雕像支撐著整個大廳,這景象讓我不禁聯想到在捷克布爾諾的奴隸之家。然而,我立馬準備上樓,先去欣賞美景宮的鎮館之寶《吻》。

捷克布爾諾遊記:捷克布爾諾Brno | 捷克第二大城漫遊

上樓後迎面而來是The Marble Hall 大廳,兩層樓挑高,紅棕色大理石、鍍金裝飾、大型天花板壁畫及吊燈,營造出一場巴洛克式奢華的宮廷盛宴。

美景宮的收藏豐富多樣,特別是不容錯過的古斯塔夫·克林姆(Gustav Klimt)和埃貢·席勒(Egon Schiele)的作品,以下分享一些我看到喜歡的作品和必看館藏:

《擁抱》(The Embrace)是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埃貢·席勒在1917年創作的溫暖之作。儘管我對席勒的畫風沒有太大的偏愛,但我欣賞他的前衛態度以及毫不掩飾地展現自我。這幅作品呈現了一對緊密纏繞的裸體情侶,可能是席勒與他的妻子,但畫中並無情慾的蹤影,反而彰顯了一種溫柔的聯繫,彼此尋求的是安慰。從被摧殘、瘦骨嶙峋的身體中,在愛的擁抱中找到療癒,這使《擁抱》成為席勒少數能夠撫慰人心的作品之一。

這幅畫是挪威藝術家愛德華·蒙克(Edvard Munch),就是畫《吶喊》的那位。該作品名為《畫家保羅·赫爾曼和醫生保羅·孔塔德》(Der Maler Paul Herrmann und der Arzt Paul Contard, 1897)。

終於看到這幅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克林姆最著名之作《吻》(The Kiss, 1908),也是美景宮的鎮館之寶。當我目光落在這幅1.8 x 1.8米的方形畫作上時,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湧上心頭。克林姆出生於金匠家庭,父親是金銀製品雕刻師,從小就展現出繪畫天賦並學習金箔製作技藝,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的作品中總是能見到金箔的痕跡。作為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始人,克林姆主張擺脫傳統藝術的束縛,對唯美主義和裝飾性的追求可謂強烈,而《吻》則是他創作的極致之作,金箔、幾何圖案和花卉的運用使其成為一幅極具代表性的作品。

這幅畫作中,一對戀人相擁而吻,男士身穿金色長袍,女士身穿花紋長裙,兩人跪坐在花草地上。克林姆將情慾的隱喻轉化為圖案,男士以剛強的方形包圍著女士,而女士則是被柔軟的圓形和花朵所環繞,剛硬的方形與柔軟的曲線相互對比,彷彿體現了男女兩性之間的差異。

然而,這幅畫作也引發了人們對其意義的不同解讀。有人認為畫作表達了對愛情的美好嚮往,沉浸在幸福的氛圍中,然而也有人認為畫作反映了男女兩性之間的權力關係。女子的表情顯示出一絲不情願,手掰開男人的手,暗示著這其實是一幅強吻的畫面。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,觀畫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去解讀畫作,這樣的多樣性和開放性使得藝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。

《Fritza Riedler肖像》(Portrait of Fritza Riedler, 1906)一樣也是克林姆的金箔油畫。畫中的Fritza Riedler端坐在一把金銀色眼睛形狀圖案的扶手椅上,她身穿淡淡的尼羅河藍色裙子,仿若沐浴在微光之中,閃爍著深邃的神韻。背景抽象的幾何形狀和金箔的閃爍相互交織,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奢華的氛圍,是克林姆獨特的視覺黃金魅力。

《朱蒂絲與何樂弗尼的首級》(Judith and the Head of Holofernes)是克林姆於1901年所繪的代表作之一,其故事源自聖經,描述了猶太女英雄朱蒂絲在亞述大軍入侵時的勇敢舉動。她潛入敵軍主帥何樂弗尼的宴會中,灌醉他後並割下了他的頭顱,使猶太軍得以趁勢反擊。這個故事被無數畫家如米開朗基羅、卡拉瓦喬描繪過,但克林姆的這幅作品卻有著與眾不同的風格。畫中的朱蒂絲嘴角微微上揚,神情挑逗,身上的配飾充滿著時尚抽象的感覺。畫面中沒有寶劍、沒有血跡,甚至割下的頭顱也僅剩一半,展現了分離主義的唯美主義。

除了克林姆的作品外,美景宮還收藏了許多其他奧地利畫家的作品。

《五感覺》(Five Senses, 1872-1879)是奧地利藝術家漢斯·馬卡特的名作,以五個裸體女性形象來表現人的五種感官:觸覺、聽覺、視覺、嗅覺和味覺,這些女性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不同的感官體驗,與他們周圍的伊甸園般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溫暖和柔情。

《奧維的平原》(The Plain of Auvers, 1890)是梵谷(Vincent van Gogh)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完成的作品之一,描繪了奧維的田園風光。深藍天空、泛黃麥田、風吹麥浪,畫中充滿了曲線與動感,宛如童話中的幻境。這幅畫展示了梵谷內心深處的情感,也反映了他對生命和藝術的渴望。

想看更多梵谷:法國聖雷米St-Rémy | 在聖保羅療養院竟遇到…

這次聯合展出”Marc Quinn meets 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: Face to Face” 讓我驚喜地發現了兩位鮮為人知的藝術家。英國雕塑家馬克·奎安(Marc Quinn)將他的八部分系列作品《情感排毒》和奧地利雕刻家弗朗茲·薩維爾·梅塞施密特(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)的標誌性極端表情頭像作品並置。梅塞施密特的作品長期以來一直是奎恩的靈感來源,他被其富有表現力的描繪所著迷,這也直接影響奎恩系列作品的創作方向。透過這些風格迥異的雕塑作品對比,呈現巴洛克時期與當代藝術作品頭像之間的對話與交流。

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家梅塞爾施密特,是我透過哲青的書籍《寂寞博物館》認識的。身患精神疾病和幻想症的他,透過強烈誇張的臉部表情和扭曲的線條下,不僅彰顯了他的天賦和創造力,同時也反映了他內心的痛苦和掙扎。

法國宮廷畫家賈克-路易·大衛(法語:Jacques-Louis David)的《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》系列畫作共有五幅,描繪了拿破崙在發動馬倫哥戰役前越過聖伯納隘道的場景。畫作中的場景雖不完全符合現實,但卻展現了壯志豪情的拿破崙,他獨臂而勇猛地騎馬穿越山隘,仿佛古代雕塑一般英姿勃勃,凸顯他的英雄氣概與英雄化詮釋。

下樓後,則有一些中世紀的宗教畫或祭壇畫,但我對這些就沒有那麼大的興趣,隨便走走看看其他展品。

整理來說,若是喜歡克林姆或是分離主義藝術的人,來奧地利維也納一定要安排半天的時間來參觀美景宮,美景宮的花園是可以免費參觀的,只可惜這次沒時間去看下美景宮,因為隨後就要前往Ribs of Vienna餐廳享用一公尺長的豬肋排了。

美景宮 Schloss Belvedere

Prinz-Eugen-Straße 27, 1030 Wien, 奧地利 | 地圖

營業時間 | 09:00 – 18:00

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belvedere.at/

喜歡的話可以追蹤臉書粉專,一起看世界!!!

yenyusdiary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