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oto by veja

It took me four years to paint like Raphael, but a lifetime to paint like a child. — Pablo Ruiz Picasso

與巴勃羅·魯伊斯·畢卡索(Pablo Ruiz Picasso, 1881-1973)交織的緣分,要從升高二那年暑天說起。那個暑假,我前往英國倫敦展開一場豐實的遊學生活,由於倫敦的博物館大多是免費的,對於熱愛藝術的我來說,是不可或缺的機會。

相關文章: 【英國倫敦遊學】遊學期間學習的事、懷念英國的種種

天空湛藍的下午,我穿越倫敦千禧橋(Millennium Bridge),踏入泰特現代藝術館(Tate Modern)。這座建築原本是一座火力發電廠,如今轉身一變成為現代藝術的殿堂,焕發出現代藝術的璀璨光彩。

在一個轉角處,我不經意地瞥見一幅顏色鮮豔的畫作。轉身過去,竟然是大名鼎鼎畢卡索的作品《哭泣的女人》(The Weeping Woman, 1937),立刻走向前去仔細欣賞。清楚的輪廓線、繽紛鮮豔的色彩,我從她的眼神中看到斗大的淚珠,當下雖然不知道這幅油畫背後的故事,但那奔放的色澤、現實與非現實的相逢,撼動著我青春懵懂的心靈。

畫中的主角朵拉·瑪爾是畢卡索重要戀人之一,兩人關係長達8年之久,到了後期關係漸冷且因朵拉愛哭的性格,使得畢卡索漸漸厭煩,後來甚至另結新歡,愛上了小他22歲的弗朗索瓦絲·吉洛(Françoise Gilot)。心碎的朵拉決定與他分道揚鑣,而畢卡索卻透過油彩進行蠻橫的報復,一筆一畫地摧殘、醜化朵拉,這巨大的反差正是帶給人心的震撼。

在高二的美術臨摹課程中,我選擇了畢卡索的《哭泣的女人》來進行練習。

成品:右邊為我所畫

在2019年的春末,我獨自前往西班牙,踏上了一趟尋找畢卡索故事的旅程。作為我的藝術與社會通識課期中報告的主題,畢卡索的藝術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相關文章:西班牙馬德里Madrid | 隨興在市區走跳與尋覓美食

在清風拂過的週日下午,我踏入了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(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),最令我心馳神往的莫過於一幅畫,那就是瞻目畢卡索於他幻想時期創作的代表之作 《格爾尼卡》(Guernica, 1937)。當我仰望這幅高3.5米、寬7.8米的巨大壁畫,翻讀那無言的記憶。我靜靜地站立著,沈浸在這幅畫面中,發現到其實佇立在一幅畫一段時間,細細諦聽空氣與顏料交談耳語,漸漸構出背後的故事。

畢卡索的《格爾尼卡》(Guernica, 1937)被視為他最偉大、最著名的傑作。這幅畫作的風格融合了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,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這件作品。《格爾尼卡》是畢卡索對於西班牙內戰期間(1937年)在格爾尼卡鎮上發生的毀滅性轟炸事件的無聲控訴。在畫作中,畢卡索以鮮明的黑白對比和扭曲的形象,描繪了一場恐怖和悲慘的場景。

Photo by National Geographic

這幅畫展示了戰爭的悲劇及其對無辜平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創傷,不僅獲得了巨大的地位,並成為戰爭悲劇、反戰象徵及和平體現的永久提醒代表作。畫作大量使用黑色、白色和藍色,由於大多使用黑白色,對比也很明顯,但整體空間以及透視就較為平面,缺乏光影及立體感,象徵著死亡,而這死亡不僅是受難者的死亡,也是文明的死亡。

另外,《格爾尼卡》裡面的元素背後都有象徵意義:像左邊的公牛象徵著殘暴、無視人民,也就是法西斯主義的冷酷;中間瀕死嘶鳴的馬象徵著無辜的格爾尼卡人民;下方倒地的戰士,緊緊握著斷裂的匕首,這象徵著人民復仇的決心以及決戰到底的精神;中間一朵盛開的花、上方的燈及火炬象徵著希望。總之,畢卡索想帶給人們的理念: 藝術是對抗黑暗最明亮的火炬。

最後,這幅內涵意義以繪畫技巧起了象徵啟示、重要契機的作用,也成功引起全世界對西班牙內戰的關注,更成為「反戰」強而有力的象徵。

在西班牙的街上巷弄奔走,偶爾也能巧遇畢卡索的身影,如同徐志摩所說: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,遇到你。」儘管天才藝術家畢卡索是渣男鼻祖(想了解畢卡索情史Google 有很多故事),但他的畫作深深打動我心,背後都藏著人生的悲喜。

同場加映>>>想增加文藝氣息,你可以這樣做…

yenyusdiary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